紅茶知識品讀,讀懂這些,就讀懂了紅茶!
紅茶分為大葉種紅茶和中小葉種紅茶。前者主要分布 在云、貴、川、粵、桂、瓊等省(區(qū)),后者主要分布在湘、鄂、贛、皖、浙、蘇等省。世界茶葉總貿易量中,紅茶約占 90%。中國出口的大葉種紅茶如“滇紅”“英紅”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而中小葉種的紅茶中,也有一些傳統(tǒng)品種獨具品質特色,深受部分消費者歡迎。例如祁門紅茶,其條索緊結有鋒苗,滋味醇厚甜潤,具有獨特的芬芳香味(俗稱“祁門香”)。
美國醫(yī)學界最近也有一項研究與紅茶有關。研究發(fā)現,心臟病患者每天喝4杯紅茶,血管舒張度可以從6%增加到10%。常人在受刺激后,則舒張度會增加13%。多種營養(yǎng)成分,比如多種水溶性維生素、豐富的微量元素鉀、錳,還含有一種類黃酮化合物。紅茶沖泡后70%的鉀可溶于茶水內,鉀有增強心臟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
綠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較高,對胃的刺激會明顯一些,而紅茶是經過發(fā)酵烘制而成,其中的茶多酚在發(fā)酵過程中發(fā)生了氧化反應,含量明顯減少,相對于綠茶來說對胃的刺激性也就更小了。
按照品質優(yōu)劣的程度,將紅茶分為優(yōu)質茶、次品茶和劣質茶三種。凡品質特征符合食品質量和衛(wèi)生標準要求的,可視為優(yōu)質茶;帶有嚴重的煙焦、酸餿、陳味、霉味、日曬味及其他異味者,尤其是受到農藥、化肥污染的,稱之為劣質茶。污染較輕或經一定技術手段的處理能得到改善,即為次品茶。這樣紅茶愛好者就更應該了解和掌握辨別方法,需要借助手、眼、鼻、口等感官系統(tǒng)進行綜合評判。
紅茶屬全發(fā)酵茶,品質特點是紅湯紅葉。紅茶制法工序是鮮葉→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紅茶是國際茶葉市場主銷產品,起源于中國明代,最早為福建武夷山一帶創(chuàng)制的小種紅茶。目前,我國紅茶有紅條茶和紅碎茶之分,紅條茶按初制方法的不同又分為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工夫紅茶是條形紅毛茶經多道工序,精工細做而成,因頗花工夫而得名。紅碎茶是在揉捻過程中,邊揉邊切,或直接經切碎機械將茶條切細成為顆粒狀。小種紅茶條粗而壯實,因加工過程中有熏煙工序,通常干茶帶有松煙香。
紅茶屬于全發(fā)酵茶,按照一般情況來看,并不建議大家將其長期存放。若是將紅茶長期放置在一旁的話,其中那些香氣,如花香,桂圓干香等馥郁的香氣,會在時間中慢慢消散。如此一來,將紅茶長期存,等于浪費了好茶,錯過了它最美的時光,豈不可惜。大部分紅茶經過殺青,茶葉中的內含物質已經失去了轉化的機會,并不會擁有越陳越香的特點。
紅茶起源的確實年代已不可考。成書于明朝中期(約16世紀)的《多能鄙事》,曾提及"紅茶"這一名稱,是現在最早的記載。據推測,在17世紀時,已經開始制作紅茶,最 先出現的是福建小種紅茶。以小種紅茶的制作工序為基礎,18世紀中期在福建又演變產生工夫紅茶,制作加工更為精細。
上一篇:紅茶的好,你可知曉?
下一篇:紅茶是怎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