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普洱緊壓茶主要有餅(其中357克的七子餅最為常見)、磚、沱三種形式,從外形方面來看,這三種形態(tài)的普洱茶,也是目前市面上認知度和接受度最高的幾個類別。
關于不同形態(tài)普洱茶的品質區(qū)別,以前業(yè)內有“一沱二餅三磚”的說法。根據相關的資料記載,早年間由于生產設備、技術不夠完善,沱茶的制作難度較大,廠家往往會選用嫩度較高的原料來壓制;餅茶的用料等級次于沱茶;磚茶因為壓制簡單,選用的原料也相對粗老。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一沱二餅三磚”,其實就是由高到低的品質排序,隨著普洱茶行業(yè)發(fā)展日益成熟,這種說法現(xiàn)在已經不再適用,但緊壓茶的形態(tài)卻一直延續(xù)至今。
為什么大多數普洱茶都是緊壓茶呢?從方便運輸的角度考慮,在茶馬古道時期,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將普洱散茶緊壓后,可以節(jié)省空間,增加普洱茶的運送量,可是緊壓對于普洱茶更大的意義在于存儲階段。
普洱茶具有越陳越香的價值,一般來說新壓制好的普洱茶,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存放后,品飲價值才會有較大的提升。如果以散茶的形態(tài)存放,茶葉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較大,內含物質會大量逸散,導致最終的存儲結果不盡如人意。緊壓茶的優(yōu)勢就在于,既可以減少茶葉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同時還能保證內含物質與空氣進行充分交換,最終使普洱茶到達理想的陳化效果--越陳越香。
“如果制作原料和拼配工藝都一樣,不同的緊壓形態(tài)(餅、磚、沱),對于普洱茶的存儲轉化結果會有影響嗎?”有的茶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
答案是肯定的。相比較而言,沱茶形狀的普洱茶,表面相對平滑,各個面上的茶葉與空氣都有充分接觸,這也使得最后的茶品轉化比較均勻;普洱餅茶邊緣部分的轉化要優(yōu)于茶餅中心區(qū)域,尤其是茶窩中心部分;磚茶則是四周邊角部分與空氣接觸較多,轉化也更好。但是普洱茶壓制形態(tài)對于存儲轉化的影響并不明顯,從長期來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茶友們出于喝茶習慣和個人喜好,可能會更傾向于選擇某種形態(tài)的普洱緊壓茶。即便是使用同樣的原料和拼配工藝,有些品牌也會推出茶餅、茶沱、茶磚等不同緊壓形態(tài),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豐富品牌的產品線,另一方面也為茶友們提供了更多的購茶選項。
歸根結底,餅、磚、沱等不同緊壓形態(tài),對于普洱茶的品質并沒有必然影響。茶友們在購買普洱茶時,不必過分糾結于茶品的外觀形態(tài),選擇符合自己口感喜好和眼緣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