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洱茶的見證古茶樹
在普洱市9縣1區(qū)內,茶樹類型齊全,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古茶林活化石,還有景谷盆地發(fā)現的距今3540萬年前的第三紀漸新世的茶樹祖先——“景谷寬葉木蘭化石”。在景谷、景東、瀾滄發(fā)現的第三紀中新世較寬葉木蘭晚、距今2500萬年前的已進化為野生大茶樹祖先的“中華木蘭”化石。在景谷小黑江上游、景谷河東山及威遠江下游高山地帶,發(fā)現有成片的野生茶樹,在黃草壩、順南光山、大黑龍?zhí)?、大中山、大綠山等地,也分布有野生茶樹。從大茶樹廣泛群居看,寧洱縣處于茶組植物的起源中心范圍之內。今思茅地區(qū)的野生茶樹林,有樹齡在2700余年的古茶樹王、千余年的過渡型古茶樹和萬畝栽培型古茶園,可謂是天然的茶樹博物館。
1952年,西雙版納佛海茶葉試驗站在勐海縣南糯山深箐中間發(fā)現3株野生大茶樹,有一棵已枯死,科學工作者鋸其干,從年輪推斷,樹齡已有800多年。當地哈尼人把它稱為“茶王樹說是55代前的祖先種植的。南糯山茶王樹被科學工作者確定為栽培型茶樹。
1961年,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研究所張順高先生在勐??h巴達公社的原始森林中發(fā)現9棵更高大、更古老的茶樹。其中一棵高32.12米,胸徑1.03米,據科學工作者估計,樹齡在1700年以上。巴達大茶樹被專家確定為野生茶樹。
1991年3月,根據當地群眾提供的線索,思茅地區(qū)茶葉學會理事長何仕華先生等人在瀾滄縣富東鄉(xiāng)邦崴村新寨發(fā)現了一棵大茶樹,樹高11.8米,根干徑1.1米。經組織專家考察論證,認為邦崴大茶樹的樹齡在千年以上,是介于野生與栽培之間、原始與進化之間的過渡型茶樹,定名為“邦崴古茶樹”,肯定它與南糯茶王樹"、“巴達茶王樹”并稱世界三大古茶樹。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的唯一的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它的生殖器官是野生型的,它的營養(yǎng)器官是栽培型的,它反映了茶樹發(fā)源與早期馴化利用同源這一規(guī)律。
巴達大茶樹、邦崴古茶樹、南糯茶王樹形成從野生型、過渡型到栽培型的完整系列。這三棵古茶樹的發(fā)現,證明茶樹起源與馴化栽培在地理上同源,對于茶樹起源、茶樹資源學、茶樹馴化生物學和民族社會學的研究,均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提供了茶葉起源于云南、起源于普洱市的歷史依據。
1996年11月,經國家、省、地的10人專家組考察論證鑒定,認定生長在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鎮(zhèn)沅縣千家寨最高大的兩株野生型1號古茶樹,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樹。2001年4月,第三屆“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全體代表在樹旁立了“世界茶王舉世無雙”碑。上海吉尼斯總部派人親臨研討會,頒發(fā)了“鎮(zhèn)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樹—一吉尼斯之最”的牌匾和證書。
周紅杰副教授在其所著的〈云南普洱茶〉中說:“據羅平、師宗縣志考證,早在2100多年前,羅平、師宗一帶已進行了野生茶樹人工馴化栽培。另據傣文記載,在17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云南已有茶樹栽培。”
古茶樹的發(fā)現,解決了在國際上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世界茶樹原產地的問題,明確了世界茶樹原產地不是在印度,而是在中國。在此之前,由于阿薩姆野茶樹的發(fā)現,印度堅持世界茶樹原產地在印度。華南農業(yè)大學的李斌教授指出:瀾滄邦崴古茶樹通過分析其染色體組型,并與云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的核型進行對比,結果發(fā)現邦崴古茶樹核型的對稱性比云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對稱性高。根據科學理論,植物染色體的進化是從對稱性的物種向不對稱性的核型演化,具對稱性的物種較不對稱性物種更原始的結論,邦崴古茶樹是較云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樹。印度阿薩姆種其染色體組型的對稱性較邦崴古茶樹核型小,與云南大葉種的核型相近,這三個品種都屬于同類型核型,表明它們具有共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