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采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質優(yōu)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chuàng)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那是怎么制作的呢?相關的介紹如下!
烏龍茶的制作工藝,為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
?
1、萎凋:分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兩種。日光萎凋又稱曬青,讓鮮葉散發(fā)部分水分,使葉內物質適度轉化,達到適宜的發(fā)酵程度;室內萎凋又稱涼青,讓鮮葉在室內自然萎凋,也是烏龍茶萎凋中常見的一種方法。
?
2、搖青:是烏龍茶(青茶)做青的關鍵。將萎凋后的茶葉經過4~5次不等的搖青過程,使鮮葉發(fā)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形成烏龍茶葉底獨特的"綠葉紅鑲邊"特點,以及烏龍茶獨特的芳香。
?
3、炒青:以炒青機破壞茶中的茶酵素,防止葉子繼續(xù)變紅,使茶中的青味消退,茶香浮現。
?
4、揉捻:屬造型步驟,即將茶葉制成球形或條索形,形成烏龍茶的外形結構。
?
5、烘焙:即干燥,去除多余水分和苦澀味,焙至茶梗手折斷脆,氣味清純,使茶香高醇。
烏龍茶制作技藝傳承
?
中國烏龍茶制作萌芽于16世紀,完善于17世紀,它吸收并傳承了中國各類茶制作精華,是劃時代的偉大發(fā)明。烏龍茶既保留了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甘醇,是半發(fā)酵的茶葉,其制作技藝工序復雜、條件要求高,被譽為世界最精湛的制茶技術。
?
作為一項傳承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技藝,烏龍茶制作技藝已發(fā)展成為廣大茶農脫貧致富的惠民技藝??h委、縣政府在推動發(fā)展茶葉加工新工藝的同時,注重保護好傳統(tǒng)制作工藝,千方百計采取各種保護措施,保護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知識產權。
?
烏龍茶的制作技術要點
?
魏月德在展示他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開辦的茶葉加工廠的牌匾。在介紹鐵觀音茶樹的種植技術。自鐵觀音始祖魏蔭在1723年發(fā)現鐵觀音以來,魏蔭家族秉承傳統(tǒng)的制茶工藝,將烏龍茶(鐵觀音)傳播于世。魏月德作為魏蔭第九代傳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十五、六歲接觸茶葉開始,魏月德從事烏龍茶(鐵觀音)的制作和銷售已有30多個年頭。除了創(chuàng)辦茶葉企業(yè)之外,他還斥巨資建造全國首個鐵觀音文化園,現已成為了傳播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烏龍茶的四大香型
?
第四名:老火粗味型
?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質最次的一類,它的制作方法與下一種相同,但原料梗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檔鮮葉,因而既有老火香味,又帶有粗老氣味。如果按常規(guī)方法烘干,不烤出老火味,就相當于綠茶三角片的滋味,不易被消費者所接受的。
?
但這類茶盡管采用高溫烘焙,其所帶的粗老味仍不能完全除去,所以品質最差。在審評青茶時需要注意的是,對帶有老火香味的青茶,不能按紅茶、綠茶要求,將之評判為老火茶、次品茶。其實,青茶的老火香是屬正常香氣,它是制茶過程中一種補救技術措施所造成的,目的是改善品質。
?
季軍:老火香型
?
陰雨天采摘的雨水葉,或曬青、晾青的氣候條件不適應正常制茶要求,加工時只好延長攤青時間,或采用萎凋槽加溫萎調,在搖青中形成不了“果香型”香味,最后只有通過提高烘干溫度,將在制品的粗青氣烘去,烤出老火香味。若烘干中不采取人工補救,則成茶青澀味甚重,口感差,精制茶廠對帶粗青氣的青茶,為了消除粗青氣烤出老火香(似鍋粑焦香),補火時常將烘干機頂部加蓋來提高烘溫,使熱風溫度達到170攝氏度以上,甚至超過200攝氏度。老火香型的青茶,干茶色澤暗褐顯枯,湯色黃深,葉底暗綠,無光澤。這類產品,由于鮮葉不十分粗老,香味上顯老火香味,而無粗老氣味。
?
亞軍:花果香型
?
它與冠軍相比,香味類型相同,顯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人口后缺乏鮮爽潤滑的細膩感,在青茶中屬于二類產品,經濟價值也較高。這種茶,大多產于秋茶季節(jié),制作條件與一類的相同,產量大致占青茶總產量的23%。
?
冠軍:細膩花果香型
?
這是青茶中品質最好的一類,其品質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類似水蜜桃或蘭花的香氣,滋味情爽潤滑,細膩優(yōu)雅,湯色橙黃明亮,葉底主體色澤綠亮,呈綠葉紅邊,發(fā)酵程度較輕。干茶外形重實,色澤深綠油潤,大多用春茶制作,如廣東潮安鳳凰單叢,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肉桂,臺灣凍頂烏龍等,均帶有濃郁而細膩的花果香味。
注意:
?
雖說烏龍茶由于產量無多,不能像紅茶綠茶大宗的輸出,亦沒有廣闊的消費市場,未曾普遍運銷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但是卻由于品質的獨特與優(yōu)美,故而凡屬烏龍茶輸銷所至之處,人得而嘗之后,無不受人賞識與歡迎,給予許多美麗贊譽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