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茶與宗教關(guān)系密切,所以,茶還常常作為祭天祀祖的物品。作為祭品的茶,往往寄托祭祀者的深深的祝愿。
用茶祭祀,在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據(jù)梁蕭子顯《南齊書》記載: 南朝時齊世祖武皇帝蕭頤,在他的遺詔里說:“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shè)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薄渡癞愑洝芬粫杏浭隽艘粋€故事,說浙江余姚人虞洪上山采茶,遇見一位道士,牽著三頭青牛,道士帶著虞洪到了瀑布山,對他說:“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余,乞相遺也?!币院?,虞洪就用茶來祭祀,后來家人進(jìn)山,果然經(jīng)常采到了大茶。在這里,古人認(rèn)為即使是“仙人”,同樣也是愛茶,這就是用茶祭天的延伸。
有關(guān)這類記載,說得最詳細(xì)的要算是南朝宋劉敬叔著的《異苑》,其中記到:剡縣(今浙江嵊州市)人陳務(wù)的妻子,年輕守寡,和兩個兒子住在一起,很喜歡喝茶。因為住宅里有一個古墓,她每次在喝茶之前,總是先用茶祭祖,她的兩個兒子很討厭這種做法,對她說:“古冢何知? 徒以勞?”要把古墓掘掉,經(jīng)母親苦苦勸說,才算作罷。那一夜,她夢見有個人對她說:“吾止此冢 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hù),又享吾佳茗,雖泉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天亮后,她在院子里發(fā)現(xiàn)有銅錢十萬,好像是很久以前埋在地下的,只是穿錢的繩子是新的。為此,她把這件事告訴兩個兒子,他們都感到慚愧。此后,他們一家祭奠得更加虔誠了。這個故事反映了當(dāng)時我國的飲茶風(fēng)俗,在民間已有用茶祀祖的做法。同時,也反映了一種恩怨相報的思想。
用茶作為隨葬物,這種風(fēng)習(xí),在我國的不少地區(qū),一直沿襲。長輩死后,若生前愛茶,做晚輩的就用茶作隨葬品,以盡孝心,慰藉長輩在天之靈。至于根據(jù)故人生前遺囑作為隨葬物的,更是時有所聞。
用茶作為殉葬品,在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 一種認(rèn)為茶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人雖死了,但陰魂猶在,衣食住行,如同凡間一般,飲茶仍然是不可少的。前面提及的幾則神異故事,就是這種意念的反映。它雖有迷信色彩,但也表現(xiàn)了晚輩對長輩的一片孝心。一種認(rèn)為茶是“潔凈”之物,能吸收異味,凈化空氣,用今人的話來說,就是用茶作隨葬物,有利于死者的遺體保存和減少環(huán)境污染。
在我國民間,還有信神拜佛的,尤其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祭天謝地,期望能得到神靈的保佑。
至于逢年過節(jié),尤其如此,在江浙一帶,特別在一些老年人中間,說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地藏王菩薩生日;七月十五日,是陰間鬼放假的日子;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大年徐夕,等等。在這些節(jié)日,就得用三茶六酒,拜天謝地,潑灑大地,以告慰神靈,保佑平安,寄托未來。這種祭祀方式在一些老年人中和農(nóng)村地方,不時可以看到。
在我國民間還有一些信神的人,特別是上了年紀(jì)的人,由于他們把茶看作是一種“神物”,用茶敬神,便是最大的虔誠。所以,在我國古剎禪院中,常備有“寺院茶”,并且將最好的茶葉用來供佛。據(jù)《蠻甌志》記載: 覺林院的僧侶,“待客以驚雷(中等茶),自奉以萱帶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寺院茶按佛教規(guī)制,還要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奉茶湯?!安瓒U一味”這種習(xí)慣,一直流傳至今。有鑒于此,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常以茶為供品,向寺院佛祖獻(xiàn)茶,這在我國西藏寺院中最為常見。
在唐代,做茶葉生意的人,往往在家里供上一個陸羽的瓷像,相隔一段時期,要用茶水澆灑瓷像,作為一個祭祀茶祖的方式,是為了保佑自己的生意做得更興旺。
用茶祭祀,有的還是沿襲民間傳說而逐漸形成的,如我國著名黃山毛峰茶的產(chǎn)地安徽黃山一帶農(nóng)村,有的農(nóng)戶,往往在堂屋的香案上供奉一把茶壺。據(jù)說明代時,徽州府有個知縣,聞?wù)f黃山云霧茶不僅清香撲鼻,滋味甘醇,而且在泡茶時能出現(xiàn)奇景: 在霧氣繚繞的茶壺之上,似能見到有個美麗的姑娘,左腳跪地,面對旭日;右手前伸,猶如一只飛翔的天鵝。知縣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匆匆赴京稟報皇上。哪知皇帝要在金殿面試,不料一試,未能形成奇觀,于是龍顏大怒,將知縣立即問斬,并追查制造“胡言邪說”的人,以同罪處之?;罩葜劼牬搜裕篌@失色。他雖聽過有此傳說,但未曾想到知縣會瞞著他進(jìn)京獻(xiàn)茶,落得殺身之禍,如今又要給茶鄉(xiāng)百姓帶來災(zāi)難,該殺多少無辜。為此,他只得將個中原由告訴百姓,問眾位父老,如何是好? 結(jié)果,黃山百姓告訴他,用黃山云霧茶泡茶,確有這等景觀,但必須有四個條件,這就是必須用谷雨前采制的茶葉,盛在紫砂壺中,再用栗樹炭燒的山泉水沖泡,才能有此奇觀。至此,知府才明白其中奧妙,于是他親自帶著一位有豐富泡茶經(jīng)驗的老漢,帶著谷雨前茶、紫砂壺、山泉水、栗樹炭,來到金殿之上,當(dāng)場驗證。這一著,果然有效,使龍顏大悅,文武百官見了也呼“神奇!”于是,皇帝重賞了知府,撤散前旨,終于避免了一場大災(zāi)難。從此之后,黃山百姓把知府上京用過的紫砂茶壺、扁擔(dān)、繩索等物奉若珍寶。特別把茶壺看作是“救命壺”。黃山的家家戶戶,都置上一把,作為供物。這種習(xí)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