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處暑將至,天氣開始逐漸轉涼,然而秋天天氣干燥,“燥氣當令”,人們常常會口舌干燥。很多人都聽過“春飲花、夏飲綠、秋飲青、冬飲紅”,烏龍茶性質適中,不寒不熱,適合秋天氣候,常飲能潤膚、益肺、生津、潤喉,有效清除體內余熱,恢復津液,對金秋保健大有好處。
烏龍茶的范圍其實非常廣,從三尺紅罩住的武夷山九龍窠三顆大紅袍母樹,到近年來越發(fā)出名的烏崠單叢;從海峽對岸漂洋過海的凍頂烏龍,到一幫老茶客津津樂道的馬肉、牛肉;從聽上去很臭喝起來很香的鴨屎香,再到從外觀怎么也看不出來的白雞冠;除了耳熟能詳?shù)蔫F觀音,還有四大名叢之一的鐵羅漢……
上述這些,都屬于烏龍茶。
【一個概念】
烏龍茶,也叫青茶。它擁有鮮亮馥郁的色香,又有清爽可口的口感;性質比較溫和,所以烏龍茶的飲用人群非常廣泛。
關于烏龍茶的由來,流傳著許多的說法。大致是一位茶農(nóng)沒有及時殺青,導致放置一夜之后茶葉的邊緣發(fā)紅,并散發(fā)出陣陣清香,炒制之后茶湯格外香醇,絲毫沒有苦澀之味。我們可以從這“鬧烏龍”似的誕生記中窺探出關于烏龍茶重要的制作工藝,搖青和焙火。搖青讓烏龍茶略有發(fā)酵,而烘焙則祛除了烏龍茶鮮葉本有的寒涼。
【兩種形狀】
作為一種半發(fā)酵茶,烏龍茶的發(fā)酵程度從輕到重不等。正因為發(fā)酵程度有輕重,工藝變化多端,再加之產(chǎn)地多樣,造就了烏龍茶豐富多彩的滋味和香氣,“山韻”“巖味”“觀音香”,多種多樣。
這也是為什么烏龍茶的種類豐富,嘗起來也千差萬別。關于烏龍茶的分類太多,比如工藝、品種、香氣類型等等。為了方便各位茶友,我們不如從外貌入手,烏龍茶大致分為兩種形狀,包揉和條索。
【四大產(chǎn)地】
現(xiàn)代烏龍茶,基本上可以根據(jù)產(chǎn)地分為四大派系:分別是閩南、閩北、廣東和臺灣。其中,福建烏龍產(chǎn)量最大。
閩北烏龍
閩北烏龍主要集中在武夷山一帶,又被稱為武夷巖茶,比較出名的有四大名叢,還有大紅袍。
而最普遍的品種莫過于肉桂和水仙,武夷山也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的說法。之前提到的“馬肉”和“牛肉”,就分別是馬頭巖產(chǎn)的肉桂和牛欄坑產(chǎn)的肉桂。閩北烏龍經(jīng)過焙火后,會有炭焙帶來的“巖骨花香”,茶底滋味礦物感十足并伴有高揚的甜蜜花香。
閩南烏龍
閩南烏龍原發(fā)于泉州安溪,主要的出產(chǎn)品種就是大名鼎鼎的鐵觀音,用包揉的做法,基本上接近球狀,花香很討喜。除此之外,還有毛蟹、本山、黃柦等品種。
廣東烏龍
廣東烏龍主要集中在潮汕一帶,尤其以潮安鳳凰山的鳳凰單叢最為出名。廣東人習慣用香氣類型來命名茶葉品種,產(chǎn)量最大的應該算是黃枝香和蜜蘭香。
除此之外,因為樹種特別、香氣多變,還有玉蘭香、芝蘭香、桂花香和茉莉香,以及奇葩的姜母香、番薯香和鴨屎香等等。
臺灣烏龍
臺灣烏龍和閩南烏龍有著很深的淵源,早期福建移民,往臺灣也帶去了大量的茶樹種和工藝。臺灣90%以上的茶都是烏龍茶。在臺灣,包揉派和條索派并存,前者代表有凍頂烏龍、阿里山烏龍、梨山烏龍等高山烏龍,后者代表有文山包種。而獨樹一幟的東方美人,因為蟲咬噬后被賦予新滋味,成為和貓屎咖啡一樣的新奇品種,被一些茶客們所追捧。
以上這些關于烏龍茶的小知識你都了解了嗎?不如現(xiàn)在就趕緊泡一杯烏龍茶來嘗嘗它的迷人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