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狀態(tài)

時間:2022-01-05 作者:任時光匆匆8666557 來源:茶文化

說一個人“飯不思”,系指其人因心情不好而自我作踐,進而對飯食所采取的一種消極態(tài)度。與“茶”和“飯”相對應的,分別是“渴”與“餓”。換言之,假如此人肯飯而堅持不茶,就大可以不必再予以理睬,因為他完全能夠在廣義的“飯”里補充到足夠的流質和水份。

但是,如果這個詞形容的對象是一個廣東人,事情就會變得復雜起來。比較而言,不吃飯反而不太緊要,因為一個廣東人可以在飲茶的時候,將大量的淀粉、脂肪和卡路里裹挾入腹。另一方面,如果這個廣東人只吃飯不飲茶,雖然健康無礙,但是這個跡象表明:此人的人際交往,可能出現(xiàn)了很嚴重的功能性障礙,甚至可能具有某種自閉的潛在傾向。

飲茶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估計與廣州開埠以來在茶葉貿易上的地位有關,因為廣東并不是傳統(tǒng)的茶葉產地,現(xiàn)在的廣東人(潮汕地區(qū)除外)其實也不是很懂得喝茶,不管是綠茶還是紅茶,新或陳,嫩或老,一律落之以滾水————所謂“水滾茶靚”,至今仍是茶客與茶樓間百年不變的共識。事實上,一個到茶樓飲茶的廣東茶客,并不是很在意他的茶。普洱菊花水仙烏龍壽眉,他只是習慣了其中的一種,只消在入座時機械地吩咐一句,并且適當時機揭開壺蓋,擺出續(xù)水的暗號,也就完成了一個無可挑剔的標準茶客的基本動作。

做為公共空間,茶樓和咖啡館、酒吧一樣,都是城市里必要的NGO論壇,但是廣東的茶樓與外省的很不一樣。外省人也泡茶館,不過品茗也好,聊天也罷,目的很明確,就是消磨時間。廣東的飲茶,則要曖昧得多。一方面,茶食是比茶更為重要的飲茶項目;另一方面,茶食的陣仗既可以是傳統(tǒng)的一盅兩件,也可以不著痕跡地轉換為比較接近正式的吃飯。形式上,飲茶既可以當早餐,可以做午餐,也可以是宵夜,或者甚至什么都不是。功能上,飲茶提供了一種介于“是吃飯”和“不是吃飯”之間的灰色地帶,正式與隨意之間的第三條道,利用這種不確定的“飲茶狀態(tài)”,廣東人始得恰如其分、游刃有余地安排和處理著那些需要吃飯和不太需要吃飯的人和事以及相關的社會關系。這些人可以包括:關系一般、那天中午恰好又都不想再吃便當?shù)耐?,一段時間沒有見面的熟人,吃飯時間偶遇的舊鄰居,負責新居裝修工程的包工頭,等等;適宜在“飲茶狀態(tài)”下處理的事情則包括:雙方均感到把握不大的相親,不一定有機會談成,但聽無妨的買賣,所有毫無來由之事,不成問題的問題,等等。

機會主義也只是飲茶狀態(tài)的一面。如果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么在廣東,這個最大相似之處,就在于一個家庭的飲茶。在體現(xiàn)家庭和睦的功能上,飲茶又是極端教條主義的。一個扶老攜幼上茶樓的家庭,多半是幸福美滿的,如果一家廣東人很少上茶樓,或者最近飲茶的次數(shù)直線下降,盡管他們常常外出吃飯,仍然存在著值得警惕的隱憂。香港某慈善團體曾在一則倡議關愛孤兒的電視廣告里說:“這些小朋友多慘,他們沒有玩具,沒有茶飲……”對于兒童來說,沒有茶飲的痛苦程度幾可等同于父母雙亡,成年人失去茶樓的慘情,無異于斷了香火。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廣東人的社會關系,用滾水一沖,合上蓋,全部都總和在茶壺之中。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