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渚紫筍,聽起來有些像菜名,實際上是一種茶葉的名稱,并且是茶中極品,雖不入中國十大名茶之列,但曾被“茶圣”陸羽譽為“茶中第一”,有“茶王”之稱,可惜現(xiàn)在很少有人知道,那么顧渚紫筍為什么不出名呢?今天來聊一聊顧渚紫筍的歷史。
顧渚紫筍為什么不出名?
顧渚紫筍茶自唐朝廣德年間開始就以龍團茶進貢,至明朝罷貢,并改制條形散茶,前后歷史600余年,明末清初時,顧渚紫筍茶一度消失,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安徽政府重新試產(chǎn)、培育紫筍茶,貢茶老前輩顧渚紫筍茶才得以重新名揚天下。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顧渚紫筍茶,屬于恢復(fù)歷史茗茶,這茶當年是因為細嫩緊結(jié),嫩葉背卷似筍殼而得名的。他出現(xiàn)最早是在唐代的廣德年間,也就是公元764年左右推出。
最初是做成蒸青餅茶的,工藝主要包括了蒸、搗、拍、串、吹、封這幾個環(huán)節(jié)。
公元770年,陸羽受當時在顧渚山一代修行的好友邀約,就來到了這里,這個好友是大名鼎鼎的茶道之父——皎然和尚,陸羽到了之后,一邊種茶一邊研究茶,一邊修改《茶經(jīng)》,他還把這一地區(qū)的茶命名為“紫筍茶”,并且在《茶經(jīng)》中補充——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上者生于爛石。
野生的紫筍茶就是在爛石堆上和毛竹共生的,或者是因為觀察紫筍茶的顏色形態(tài)以及生長環(huán)境,啟發(fā)了陸羽豐富了《茶經(jīng)》的內(nèi)容。
又或者是得利于陸羽的偏愛推薦推崇,使這款茶在唐代的中后期,逐漸的變成了天下第一茶。
他曾經(jīng)把這茶推薦給當時急著找貢茶貨源的地方官員,說此茶“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鑒于上”,既解了地方官的燃眉之急,后來又得到皇家的高度重視,還在這里成立了中國首個皇家御茶園——大唐貢茶院。
李肇的《國史補》一書中曾經(jīng)有“蒙頂?shù)谝?,顧渚第二,宜興第三”的記載,這個排名隨著《茶經(jīng)》的面世,大范圍的影響,書中倍加推崇的顧渚紫筍茶,逐漸的在唐代中后期就變成第一名。
它先是頂?shù)袅岁柫w雪芽的位置,其后又大大的降低了蒙山茶的影響,自唐代廣德年間開始,以龍團茶進貢,到明朝洪武8年罷工,并改制條形散茶,再到清代順治三年,因為顧渚山一代鬧賊寇,無法征集生產(chǎn)上報朝廷之后免了進貢。
顧渚紫筍前后一共經(jīng)歷了876年的貢茶身份,進貢最多的時候,年貢額高達18400斤,清代中后期,隨著免貢,顧渚紫筍的制茶法也失傳了,到了上世紀的70年代末,在著名查學家莊晚芳先生的提一下,這個茶才開始恢復(fù),那正式的恢復(fù)時間是1978的。
唐代時期,顧渚紫筍和金沙泉水是搭班配對一起進貢的,這兩者的關(guān)系,有點像我們常說的龍井茶,虎刨泉一樣,屬于茶和水的絕配。
歷史上,因為每年進貢都要在清明節(jié)前制作完成,還得運到長安,這一路上快馬加鞭,連夜趕路,因此唐代顧渚紫筍還有個別名叫“急成茶”。
公元800年,當時的湖州刺史李辭,為了紫筍的持續(xù)發(fā)展,穩(wěn)定供應(yīng)朝廷,就把武康吉祥寺移到了大唐貢茶院里,還把茶的種植加工一應(yīng)事物,都交給僧人管理。
從此之后的千百年里,僧寺與茶的關(guān)系就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這些行動,這一嘗試,很可能對于之后“禪茶一味”體系的形成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起到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