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苓白術(shù)散,中藥方劑

時間:2024-12-09 作者:臨汾濕干家 來源:茶文化

《中國藥典》: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100g 茯苓100g 白術(shù)(炒)100g 山藥100g 白扁豆(炒)75g 蓮子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

性狀為黃色至灰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甜。

炮制上十味,破碎摧毀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衰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儲藏密閉,防潮。

《宋·寧靖惠民和劑局方》: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蓮子肉(去皮)、薏苡仁、縮砂仁、桔梗(炒令深黃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參(去蘆)、甘草(炒)、白術(shù)、山藥,各二斤。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冶脾胃衰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氣喘,吐逆泄瀉及傷寒咳噫。

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yǎng)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棗湯調(diào)下,小兒量年齡加減服。

《寧靖惠民和劑局方》卷三:參苓白術(shù)散

別號參術(shù)飲(《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蓮子肉(去皮)薏苡仁 縮砂仁 桔梗(炒令深黃色)各500克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 白茯苓 人參(去蘆)甘草(炒)白術(shù) 山藥各1公斤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和胃滲濕。主脾胃衰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體瘦削,胸脘痞塞,腹脹腸鳴,面色萎黃,舌苔白膩,脈細緩?,F(xiàn)用于慢性胃腸炎、糖尿病、血虛、小兒消化不良、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慢性肝炎,慢性腎炎、蛋白尿久不轉(zhuǎn)陰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證屬脾胃氣虛挾濕者。亦可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等脾虛痰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大棗湯調(diào)下。小兒量年齡酌減。

備注方中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補氣健脾,山藥、藊豆、蓮肉補脾滲濕;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氣,用以載藥下行。諸藥適用,共成健脾益氣,和胃滲濕之功。

《片玉痘疹》卷五: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白術(shù)(去油炒)、白茯苓、粉草、山查肉、陳皮、桔梗、木香、枳殼(炒)。

功能主治痘瘡,脾胃氣弱不可消食。

用法用量上用水一盞,砂仁1個(捶碎),為引,煎服,不拘時分。

《鎬京直指》: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西洋參2錢(米炒),白茯苓3錢,煨肉果1錢5分,炒薏苡5錢,炒車前3錢,仙居術(shù)2錢(炒),淮山藥3錢,冬瓜子3錢,桔梗1錢,炒谷芽5錢。

制法上為末服。

功能主治久瀉傷脾胃,氣虛脈弱,飲食不化。

《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參苓白術(shù)散

別號白術(shù)調(diào)元散、參術(shù)飲、白術(shù)散

處方蓮子肉(去皮)1斤,薏苡仁1斤,縮砂仁1斤,桔梗(炒令深黃色)1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斤半,白茯苓2斤,人參(去蘆)2斤,甘草(炒)2斤,白術(shù)2斤,山藥2斤。

制法上為細末。

藥理作用對消化系統(tǒng)功用的影響《中成藥研討》(1982;8:25):參苓白術(shù)散水煎液小劑量對腸管爬動有高興感化,大劑量有抑制作用,可消除腸管的痙攣,并能添加腸管對水和氯離子的接收。解痙感化的機理開端看來一方面可干脆感化于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擬膽堿藥的感化。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和胃滲濕。主脾胃衰弱,食少便溏,或吐或瀉,胸脘悶脹,四肢乏力,形體瘦削,面色萎黃,舌苔白、質(zhì)淡紅,脈細緩或虛緩。

用法用量白術(shù)調(diào)元散(《痘疹選集》卷十三)、參術(shù)飲(《張氏醫(yī)通》卷十六)、白術(shù)散(《天下中藥成藥處方集》)。本方改成丸劑,名“參苓白術(shù)丸”(見《醫(yī)林繩墨大全》;改成膏劑,名“參苓白術(shù)膏”(見《雜病源流犀燭》)。

各家闡述1.《醫(yī)方考》:脾胃喜甘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藊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術(shù)、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能夠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色于隧道矣。

2.《馮氏錦囊·雜癥》: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療養(yǎng)中州,其首務(wù)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術(shù)、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因此通天色于隧道,而無否塞之憂也。

臨床使用1.脾虛泄瀉:某女,48歲,有腹瀉史,常常腹痛腸鳴。近數(shù)月來逐日均拉稀便二、三次,胃納欠安,飲食有趣,形瘦神疲,舌質(zhì)淡苔白,脈衰弱有力。此脾虛濕注,治宜健脾滲濕,擬參苓白術(shù)散主之。處方:西黨參三錢、焦白術(shù)三錢、白茯苓三錢、淮山藥四錢,炒藊豆三錢、薏苡仁四錢、苦桔梗一錢、縮砂仁(杵沖)八分、炒蓮肉三錢、炙甘草一錢。三劑后,腹瀉中止,再服七劑,胃納添加,大便一般。

2.胃虛喧鬧:某女,28歲,最近脘中喧鬧,得食稍舒,口淡有趣,食后即覺脹悶,大便不實。舌淡苔白,脈象虛細。此屬胃虛腐熟轉(zhuǎn)輸功用削弱,治宜健脾養(yǎng)胃,宗參苓白術(shù)散意。處方:西黨參三錢,白茯苓三錢,焦白術(shù)三錢,淮山藥四錢,白扁豆三錢,姜半夏一錢半,陳會皮一錢半,炙甘草一錢。服上方二劑即愈。

3.慢性痢疾:某女,35歲,患慢性菌痢數(shù)年(大便曾培育出B組痢疾桿菌),重復(fù)發(fā)生發(fā)火,解膿血便,天天4-6次,伴隨腹痛,里急后重,肉體疲憊,食欲增加。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稍膩,脈沉濡弱。證屬脾虛下痢,處方:黨參五錢、白術(shù)四錢、陳皮二錢、山藥五錢、苡米五錢、蓮子肉三錢、木香二錢(后下)、黃連二錢、桔梗二錢、藊豆三錢、砂仁一錢五分(打、后下)魚腥草五錢、甘草二錢。服藥四劑后,癥狀消逝,大便一般,囑續(xù)服上方,共服十劑,療效穩(wěn)固。

4.慢性腎炎:用本方去桔梗,加虎杖醫(yī)治慢性腎小球腎炎13例。尿蛋白在(+++)-(++++)之間,經(jīng)用本方醫(yī)治,最短一月,最長半年均獲顯效。個中8例臨床治愈,出院時尿蛋白波動在(-)-(±)之間;5例顯著,尿蛋白節(jié)制在(+)-(++)之間,別的臨床癥狀消逝。筆者應(yīng)用參苓白術(shù)散,減去苦辛載藥上浮之桔梗,參加清熱利水之虎杖,以到達治標為主,標本統(tǒng)籌之目標。如陽虛寒重,水濕不化,浮腫嚴重者,先用真武湯之類,溫陽利水,待水腫衰退后,再用本方調(diào)理。若屬氣虛者,重用黨參或酌加黃耆、杜仲、菟絲子等益氣補腎。

5.行經(jīng)泄瀉:某女,35歲,近年來每逢經(jīng)期來潮,即發(fā)泄瀉,腹脹微痛,肉體疲倦,飲食少進,嘍羅眩暈,經(jīng)期或多或少,色淡,舌質(zhì)淡紅,脈象濡緩有力。癥脈合參,良由脾胃衰弱,濕聚中焦而至。治宜運脾滲濕,理氣調(diào)經(jīng)。處方:西黨參三錢、白茯苓三錢、淮山藥四錢、薏苡仁四錢、炒藊豆三錢、炒蓮肉三錢、縮砂仁(杵沖)八分、陳皮八分、生白芍三錢、制香附一錢半、粉葛根一錢半、炙甘草一錢。上方加減連服四劑,諸恙悉除,經(jīng)隨訪察看四月來未見復(fù)發(fā)。

《嬰童百問》卷二:參苓白術(shù)散

別號和中散

處方藊豆(炒)2錢,人參2錢,茯苓2錢,白術(shù)(土炒)2錢,甘草(炙)2錢,山藥2錢,米仁1錢,砂仁1錢,蓮肉1錢,桔梗1錢,天麻5分,藿香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急驚下后和氣助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棗湯送下。

《幼科指南》卷下: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1錢半,白術(shù)1錢半,白扁豆(姜汁炒)1錢半,白茯苓1錢半,山藥1錢半,甘草1錢,桔梗1錢,苡米1錢,蓮肉(去心)1錢,川芎1錢,當歸1錢。

制法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久虛,不可轉(zhuǎn)運,無以榮其氣,或胎中受毒,臟腑蓄水,致使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瘦,肚大臍實,哭泣胸高,名曰丁奚;或虛熱來往,頭骨分隔隔離分散,翻食吐蟲,煩渴嘔噦,名曰哺露。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回春》卷三: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白術(shù)(去蘆)、茯苓(去皮)、山藥(炒)、砂仁(研)、藿香、陳皮、干姜(炒)、蓮肉(去心皮)、訶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氣虛泄瀉。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東醫(yī)寶鑒·外景篇》引作“參苓蓮術(shù)散”。

嘔噦惡心,加半夏、烏梅;元氣虛脫,昏倦,加黃耆、升麻少量,去砂仁、藿香;飽悶,加厚樸,去肉蔻、訶子;小水短澀,加木通、車前,去干姜;瀉甚不止,加炒蒼術(shù)、烏梅、熟附子少量。

《醫(yī)學(xué)心悟》卷六: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1兩,茯苓(蒸)2兩,山藥(炒)2錢,苡仁(炒)2錢,藊豆(炒)2錢,蓮肉(去心,炒)2錢,砂仁1兩,神曲(炒黑)5錢,甘草(炒)5錢,白術(shù)4兩(陳土炒),陳皮1兩(微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健脾養(yǎng)胃。主癰疽脾虛者。

用法用量每用3錢,開水送下。

《己任編》卷三: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茯苓、白術(shù)、米仁、山藥、藊豆、芡實、砂仁、桔梗、川連、甘草(一方有葛根)。

功能主治小兒疳癥,頭大肚大,筋青,四肢獨細。

《誠書》卷八: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甘草、陳皮、厚樸、肉桂、澤瀉、訶子肉、藊豆(炒)、肉豆蔻(面裹煨)。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驚風。久吐、久瀉、久痢、久熱以后,目陷無神,唇燥煩渴,厥,掌中熱。

用法用量米湯調(diào)服。

《馮氏錦囊·痘疹》卷十四: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草、干葛、木香、藿香、麥冬。

功能主治痘已靨未靨,身熱不退,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種痘舊書》有炙耆。

《種痘舊書》卷四: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白術(shù)1錢,人參5分,茯苓5分,苡仁5分,蓮子5分,山查5分,神曲5分,肉蔻(去油)4分,訶子(煨,用肉)4分,陳皮4分,白芍5分,木香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健脾去積。主痘瘡虛泄。小便清利,其糞或白或黑,或飲食不化,其氣腥,其泄則滑溜自下而無聲者。

摘錄《種痘舊書》卷四


熱門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