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大名茶,廣東名茶排行榜

時間:2021-09-27 作者:刑奕姍 來源:茶文化

盡管廣東人特別喝茶,尤其愛喝普洱茶,廣東省既是中國第一大茶葉消費省、第一大茶葉流通省,也是全國除云南省外消費普洱茶最旺的省份。不過,廣東本地茶葉在全國范圍內的名氣卻不大,即便是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獲得“廣東四大名茶”殊榮得韶關羅坑茶、臺山白云茶、清遠筆架茶和蒲坑茶,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羅坑茶

羅坑茶為條形茶,是廣東韶關市曲江區(qū)羅坑鎮(zhèn)的土特產,是廣東最早的熟茶,老少皆宜,外形色澤紅褐,帶煙火味陳香,湯色紅濃明亮,滋味濃醇回甘,泡飲后存放2~3天也不會產生異味或餿酸味。其工藝特殊為:殺青—揉捻—烘干—渥堆—蒸茶—揉捻—干燥—毛茶。


白云茶

由于特殊藥用效果,白云茶深受臺山人的喜愛,有“仙茶”美譽。過去,其銷售的價格一直很高。在民國時期,1兩上川出產的白云茶就要毫銀2元;4兩經過焙制的白云茶可以換回50公斤稻谷(當時臺山本地糧食不足,需要從外地運來)。在上世紀80年代初,每公斤白云茶的售價高達120元。

據《百峰山草藥》介紹,用干白云茶葉三至五錢,以水煎服,可治風熱感冒、痰多氣喘、頭痛、昏睡、煩渴等病。民間還有一方:干白云茶葉一兩,配以蜜糖一斤,密封于瓶內三幾個月,即成醫(yī)治紅白痢癥的特效藥。這樣蜜泡過的白云茶渣,燉爛敷醫(yī)紅眼病,不少回鄉(xiāng)華僑,也訪買一些帶到海外備用。

白云茶是廣東臺山市的獨有茶葉品種,臺山人飲用白云茶在明、清時代已廣為流傳。自古以來,無論是在官方縣志的種植記載,或是民間流傳的制藥秘方,都有白云茶的身影。如清光緒年間金武祥著述的《赤溪雜志》記:“產有土茶,民間采摘販賣,間獲微利。余烹而試之,質頗香嫩,惜焙制未精。”

白云茶樹在臺山主要分布在這些區(qū)域:古兜山脈的北峰山、獅子頭等地,大隆洞山脈的牛圍山,紫籮山脈和上川島。生長于深山的野生白云茶樹樹齡高,樹干較高大。在1985年的調查中,考察團就曾在大隆洞的牛圍山發(fā)現高達6.16米的茶樹。根據推算,這棵樹的樹齡在400年以上。


蒲坑茶

蒲坑茶是廣東清遠市石潭蒲坑特產茶,具有“清香、味濃、甘香、純凈、耐沖、可口”的獨特品質。長期飲用蒲坑茶,有清熱化啖,解無名毒;對治療胃病、喉嚨腫痛、感冒發(fā)燒、飲酒過量及能具消解脂肪、提神等功效。

蒲坑茶的制作大多與民間制法相同,先是將采得的青茶用大鐵鍋炒,期間不停翻炒,控制在適度假均勻不炒焦為佳,但蒲坑茶經常有種焦香味,不知是炒茶時的疏忽還是刻意的效果,使得沖泡出來的蒲坑茶中蘊藏著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獨特茶味。生茶炒后就進入揉捏殺青,然后碳火焙烘。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復茶了,將焙好的茶用長條布袋裝上反復推搓,使得制出來的茶葉條結實,茶味均勻,條形美觀以賣個好價錢。當年的蒲坑新茶是很清香的,茶色如綠茶般清淡,但真正的蒲坑茶是要經過一段時間自然發(fā)酵才成為名副其實的蒲坑茶。

兩三年里,新茶吸收了空氣中的水份后自行發(fā)酵,這時的茶葉就有股刺鼻難聞的霉味,好像缺乏經驗的藏茶者存放壞了的茶葉(蒲坑茶與普洱茶不同,他沒經過渥堆發(fā)酵)。兩三年后,茶里的霉味和煙火味自行消失。以后,年份愈久的茶愈陳香。沖泡出來的蒲坑茶純香無比,色澤如琥珀般透亮,尤如一杯誘人的軒尼詩洋酒。


筆架茶

筆架茶因產于廣東清遠筆架山而得名(現屬清新縣管轄),為清遠五大土特產(即麻黃雞、烏鬃鵝、筆架茶、源潭紅煙、清遠筍)之一。筆架茶淵源悠久,早在1200年前,陸羽《茶經》就有關于“嶺南茶產于韶州(今韶關)”的記載,而韶關的“清遠筆架茶”在當時已經享有盛譽,據清遠縣志記載:“清遠茶以筆架山為最,三伏炎熱,經宿如故,其解暑消滯功無與比,若收藏年久,舊茶可以治病”。

筆架茶主要產地在筆架后山坑口至坑尾的楊桃窿、坑口、企坑、毛坪等村,采摘標準按半開面,采1芽2、3葉,采時要求新鮮均勻,整齊,無病蟲葉、對夾葉等,從采摘時間上可分為社前茶(農歷二月第一個戊日前采)、清明茶、谷雨茶、白露茶。

筆架茶的制作方法較為特殊,有點像小種紅茶的制作方法。傳統(tǒng)制法是采用鐵鑊炒青,明火熏干的方法。殺青、初揉后用松柴明火煙熏,吸入煙味,再在竹籮內用炭火焙干。制好的毛茶富含辛辣味,不能飲用,需在袋內放置1~2年,再進行復制,復制時將茶裝入袋內,置于鍋內隔水蒸幾分鐘后進行復揉,將外形條索理好,最后復焙。做好的茶謂之舊茶,飲之醇甜可口,回味無窮,極耐沖泡。成品茶規(guī)格分:1~3級叫香茶(一般稱吊仔茶),4~5級叫烏蕊茶(也叫半烏半粗茶),級外叫粗茶。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