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了,喝茶成了一種習慣,一日可無食,一日不可無茶。那種依賴,仿如相濡以沫的伙伴,不棄不離,日日相陪,無論你痛苦寂寞還是快樂興奮,它都默默地與你分享。如果把人生和茶連在一起,可以說,人在茶中思考,心境在茶中得到升華和凈寧。從這一點上來講,我想,茶道與禪之間是有一定相通的。
鐵觀音、太湖碧螺春、信陽毛尖、都勻毛尖、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武夷巖茶、君山銀針,特性品質雖能如數(shù)家珍,但能有幸品嘗一二,也只不過以所居地的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和舒城小蘭花居多,且亦是普品,實在是不能與元人虞集的“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同日而語。
茶葉回歸——即使上當受騙,也不改購茶心切的初衷。購茶不知存茶,往往到了夏天,打開塑料袋或者茶葉筒來,根根纖麗的綠茶早已變成了黃臉婆,實在是叫人三分憐惜七分兒愁。后來向好茶之人請教,方知愛茶也有訣竅;興之所至,茶人還會表演茶道,從凈手打坐,到選用茶具,到三斟四飲,到游龍戲珠……如此講究,真是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叫人看了瞠目結舌,方知“山外有山樓外樓”,自己對茶的理解只是蜻蜓點水,皮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