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水草的功效與作用

時間:2021-12-27 作者:用戶35175328 來源:茶文化

血水草,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chionanthaHance的全草。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腫痛,咽喉疼痛,口腔潰瘍,疔瘡腫毒,毒蛇咬傷,癬瘡,濕疹,跌打損傷,腰痛,咳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血。

主治

目赤腫痛,咽喉疼痛,口腔潰瘍,疔瘡腫毒,毒蛇咬傷,癬瘡,濕疹,跌打損傷,腰痛,咳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30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或曬干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藥理作用

1、抗菌抑菌作用。

2、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

3、毒性:肝毒性。

相關(guān)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治小兒癬瘡?!?/p>

2、《江西草藥》:“治毒蛇咬傷,全身瘙癢,流黃水,瘡癤,無名腫毒,急性結(jié)膜炎?!?/p>

3、《湖南藥物志》:“止血逐瘀,殺蟲。”

4、《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主治支氣管炎,疔瘡癤腫,跌打損傷?!?/p>

5、《浙江藥用植物志》:“治勞傷腰痛,肺結(jié)核咳血?!?/p>

6、《中國民族藥志》:“祛腐生肌。用于咽喉腫痛,口腔潰瘍,內(nèi)傷出血?!?/p>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

1、治口腔潰瘍:血水草全草適量。搗爛,絞汁漱口。(《中國民族藥志》)

2、治毒蛇咬傷:血水草適量。搗爛,兌淘米水外洗,外敷;亦可內(nèi)服。(《中國民族藥志》)

3、治內(nèi)傷出血:血水草15g,蜈蚣藤根、兩面針根各10-15g。泡酒內(nèi)服,適量,每日2次。(《中國民族藥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集全草,曬干或鮮用。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罌粟科植物血水草。

形態(tài)特征

血水草,又名黃水草、見血參、人血草、全血草、散血草、片蓮、扒山虎、黃芋菜、雪花罌粟。多年生無毛草本,具紅黃色液汁。根橙黃色,根莖匍匐。葉全部基生,葉片心形或心狀腎形,稀心狀箭形,長5-26厘米,寬5-20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耳垂,邊緣呈波狀,表面綠色,背面灰綠色,掌狀脈5-7條,網(wǎng)脈細(xì),明顯;葉柄條形或狹條形,長10-30厘米,帶藍(lán)灰色,基部略擴(kuò)大成狹鞘?;ㄝ慊揖G色略帶紫紅色,高20-40厘米,有3-5花,排列成聚傘狀傘房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2-10毫米,先端漸尖,邊緣薄膜質(zhì);花梗直立,長0.5-5厘米。花芽卵珠形,長約1厘米,先端漸尖;萼片長0.5-1厘米,無毛;花瓣倒卵形,長1-2.5厘米,寬0.7-1.8厘米,白色;花絲長5-7毫米,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子房卵形或狹卵形,長0.5-1厘米,無毛,花柱長3-5毫米,柱頭2裂,下延于花柱上。蒴果狹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0.5厘米,花柱延長達(dá)1厘米(果未成熟)?;ㄆ?-6月,果期6-10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海拔700-2200m的山谷、溪邊、林下陰濕肥沃地,常成片生長。


熱門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