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木瓜果,中藥名。為木通科植物野木瓜StauntoniachinensisDC.的果實。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具有斂腸益胃之功效。用于急性胃腸炎。
功效作用
功能
斂腸益胃。
主治
用于急性胃腸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30g。
相關(guān)論述
《福建藥物志》:“斂腸益胃。主治急性胃腸炎。”
臨床應用
相關(guān)配伍
治胃、十二指腸潰瘍:野木瓜12g,高良姜4.5g,制香附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摘,曬干或鮮用。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zhì),去瓤及籽,洗凈,稍泡,撈出,瀝干余水,潤透,切段或片,干燥,篩去灰屑。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微彎曲,長6-11cm,直徑3-6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皺紋,頂端鈍圓,花柱殘基略突出,基部多殘留果柄或呈灰黃色圓形瘢痕、破開后內(nèi)表面黃白色至棕黃色,顯顆粒性。質(zhì)堅硬,斷面果肉灰黃色至棕褐色,果瓤內(nèi)白色或黃白色。種子多數(shù),略呈三角形,黑色有光澤。氣微,味甜,嚼之有沙粒感。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木通科植物野木瓜。
形態(tài)特征
木質(zhì)藤本。莖綠色,具線紋,老莖皮厚,粗糙,淺灰褐色,縱裂。掌狀復葉有小葉5-7片;葉柄長5-10厘米;小葉革質(zhì),長圓形、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9(11.5)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邊緣略加厚,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淺綠色,嫩時常密布更線色的斑點;中脈在上面凹入,側(cè)脈和網(wǎng)脈在兩面均明顯凸起;小葉柄長6-25毫米。花雌雄同株,通常3-4朵組成傘房花序式的總狀花序;總花梗纖細,基部為大型的芽鱗片所包托;花梗長2-3厘米;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15-18毫米。雄花:萼片外面淡黃色或乳白色,內(nèi)面紫紅色,外輪的披針形,長約18毫米,寬約6毫米,內(nèi)輪的線狀披針形,長約16毫米,寬約3毫米;蜜腺狀花瓣6枚,舌狀,長約1.5毫米,頂端稍呈紫紅色;花絲合生為管狀,長約4毫米,花藥長約3.5毫米,藥隔突出所成之尖角狀附屬體與藥室近等長,退化心皮小,錐尖。雌花:萼片與雄花的相似但稍大,外輪的長可達22-25毫米;退化雄蕊長約1毫米;心皮卵狀棒形,柱頭偏斜的頭狀;蜜腺狀花瓣與雄花的相似。果長圓形,長7-10厘米,直徑3-5厘米;種子近三角形,長約1厘米,壓扁,種皮深褐色至近黑色,有光澤?;ㄆ?-4月,果期6-10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濕潤通風的雜木林中、山路邊及溪谷兩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