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拗,中藥名。為夾竹桃科植物羊角拗Strophanthusparicatus(Lour.)Hook.etArn.的根或莖葉。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解瘡毒,殺蟲之功效。常用于風(fēng)濕痹痛,小兒麻痹后遺癥,跌打損傷,癰瘡,疥癬。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解瘡毒,殺蟲。
主治
風(fēng)濕痹痛,小兒麻痹后遺癥,跌打損傷,癰瘡,疥癬。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藥理作用
1、對心臟的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減慢心率;減慢傳導(dǎo);對冠脈及心肌代謝的影響。
2、子宮興奮作用。
3、鎮(zhèn)靜作用。
4、利尿作用。
5、體內(nèi)過程。
6、毒性:羊角拗葉、根及種子均有毒。
相關(guān)論述
《嶺南采藥錄》:“羊角藤,蔓生。其葉似柳葉,結(jié)莢如羊角?!?/p>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心力衰竭。
相關(guān)配伍
1、治乳癰初期:羊角拗鮮葉、紅糖同搗爛,烤熱外敷。(《福建中草藥》)
2、治骨折:羊角拗根、辣椒根、柳樹根各等量,研末,韭菜頭搗水拌勻,溫敷損傷或骨折處(要先復(fù)位,夾板固定)。(《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根,洗凈,切片曬干;莖、葉,曬干或鮮用。
炮制方法
揀除雜質(zhì),整理潔凈。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枝圓柱形,略彎曲,多截成3O-60cm的長段;表面棕褐色,有明顯的縱溝及縱皺紋,粗枝皮孔灰白色,橫向凸起,嫩枝密布灰白色小圓點皮孔;質(zhì)硬脆,斷面黃綠色,木質(zhì),中央可見髓部。葉對生,皺縮,展平后呈橢圓狀長圓形,長3-8cm,寬2.5-3.5cm,全緣,中脈于下面突起。氣微,味苦。有大毒。
以莖枝幼嫩、葉多者為佳。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夾竹桃科羊角拗屬羊角拗。
形態(tài)特征
灌木,高達2米,全株無毛,上部枝條蔓延,小枝圓柱形,棕褐色或暗紫色,密被灰白色圓形的皮孔。葉薄紙質(zhì),橢圓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3-10厘米,寬1.5-5厘米,頂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或有時略帶微波狀,葉面深綠色,葉背淺綠色,兩面無毛;中脈在葉面扁平或凹陷,在葉背略凸起,側(cè)脈通常每邊6條,斜曲上升,葉緣前網(wǎng)結(jié);葉柄短,長5毫米。聚傘花序頂生,通常著花3朵,無毛;總花梗長0.5-1.5厘米;花梗長0.5-1厘米;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5-10毫米;花黃色;花萼筒長5毫米,萼片披針形,長8-9毫米,基部寬2毫米,頂端長漸尖,綠色或黃綠色,內(nèi)面基部有腺體;花冠漏斗狀,花冠筒淡黃色,長1.2-1.5厘米,下部圓筒狀,上部漸擴大呈鐘狀,內(nèi)面被疏短柔毛,花冠裂片黃色外彎,基部卵狀披針形,頂端延長成一長尾帶狀,長達10厘米,基部寬0.4-0.5厘米,裂片內(nèi)面具由10枚舌狀鱗片組成的副花冠,高出花冠喉部,白黃色,鱗片每2枚基部合生,生于花冠裂片之間,頂部截形或微凹,長3毫米,寬1毫米;雄蕊內(nèi)藏,著生在冠檐基部,花絲延長至花冠筒上呈肋狀凸起,被短柔毛,花藥箭頭形,基部具耳,藥隔頂部漸尖成一尾狀體,不伸出花冠喉部,各藥相連,腹部粘于柱頭上;子房半下位,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無毛,花柱圓柱狀,柱頭棍棒狀,頂端淺裂,每心皮有胚珠多顆;無花盤。蓇葖廣叉開,木質(zhì),橢圓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基部膨大,長10-15厘米,直徑2-3.5厘米,外果皮綠色,干時黑色,具縱條紋;種子紡錘形、扁平,長1.5-2厘米,寬3-5毫米,中部略寬,上部漸狹而延長成喙,喙長2厘米,輪生著白色絹質(zhì)種毛;種毛具光澤,長2.5-3厘米?;ㄆ?-7月,果期6月-翌年2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山坡或叢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