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訊:信陽毛尖以明前茶、雨前茶著名,而到了秋天,一芽一葉的秋茶價格成倍下降,卻少有人問津,成為茶農的心頭難。此時,炒茶的工藝就比茶葉本身更重要。
9月29日,秋茶收獲的日子,信陽市浉河區(qū)舉辦第五屆手工炒茶大賽,將浉河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的35名炒茶高手匯集在浉河港鄉(xiāng)的四望山,意在拯救孤獨的秋茶。
三十年炒茶高手秀絕活
本次炒茶大賽地點就在浉河港鄉(xiāng)的四望山腳下。四望山海拔800米,山上茶園萬頃、云霧環(huán)繞,山腰瀑布林立,山下泉水潺潺。
早晨七點,浉河區(qū)游河鄉(xiāng)的炒茶師傅劉家栓和同村的雷應友,帶著前一天采摘的茶葉,騎著摩托車趕往四望山。
雷應友曾在浉河區(qū)往屆的民間炒茶大賽中得過兩次金獎,劉家栓炒茶也已三十年有余,對制茶的程序要求很嚴格,看似簡單的燒鍋也不例外。雷應友告訴記者:“最好用黑炭燒鍋,鍋熱得快又不會過火。火候把握好,才能制出好茶。”
劉家栓為茶葉篩去雜質和大葉,攤放在扁竹筐上通風,然后開始用手試鐵鍋的熱度。“茶葉要炒制兩次。第一次叫‘生鍋’,炒鍋的溫度要達到150℃,主要起到風干茶葉、蒸發(fā)水分的作用。生茶炒熟將溫度降低到90℃再炒,用手為茶葉塑造形狀,提取香味,這叫‘熟鍋’。”
火候剛好,劉家栓將茶葉撒進炒鍋,用炒茶專用的掃帚上下翻炒,三分鐘后改為順時針旋轉翻炒。他解釋說,上下翻炒能夠使茶葉迅速炒熟,左右翻炒有利于茶葉由片狀變成條狀。
隨著劉家栓沿著“V”字形將茶葉拾起、擰條、撒落,茶葉的香氣緩緩入鼻。記者問劉師傅:“鍋里溫度90℃,您的手受得了嗎?”劉家栓笑著說:“我們炒茶人早就練成‘金剛不壞之手’啦,不怕燙,不覺得疼!”
民間高手 各有絕招
劉師傅告訴記者,茶葉炒制后,還殘留三成左右的水分,需要放在灶臺的“炕籃”上翻動,以便烘干和定形。“炕籃”是一個直徑大約半米的竹籃,特殊之處在于它中間凸起、兩邊凹陷。劉家栓說:“把茶葉放在凸起的地方,烘烤時受熱更集中。”烘干也分為初烘和復烘,其間需要將茶葉放涼再復烘,防止烤焦。
民間高手,各有絕招。四望山當?shù)氐某床鑾煾低踅ū笠贿叧床枰贿吅蜔饚煾瞪逃憻岫?,他告訴記者,自己將炭火和柴火放在一起燒鍋,兩者的比例需要根據(jù)茶葉的濕度進行調整。車云山的李后兵則在茶葉出鍋后在茶葉上覆蓋一條薄被子,他解釋說:“這樣可以保持熱度,防止冷卻后不容易烘干。”
碧綠色的茶葉,在翻炒、烘干中成型、成條;來自各鄉(xiāng)鎮(zhèn)的35名炒茶師傅,在茶沫紛飛和茶香逼人的炒茶間,打磨出秋茶濃厚的清香。
茶葉制成后,由工作人員封進袋子,貼上標簽,送往評審室。
秋茶自有一股時光的從容味道
本次比賽評委之一、信陽農專茶學系教授郭桂義向記者介紹了評比的大致標準:首先是觀察茶葉的形狀和色澤,然后是聞茶香,“茶葉擁有清香已可,擁有栗香則屬于中上乘,花香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接著是觀察湯色,這一環(huán)節(jié)側重考察茶葉的亮度和清濁度。最后就是品嘗茶湯滋味濃淡了。郭桂義說:“技藝高超的炒茶工,炒制出來的茶經(jīng)過沖泡,茶渣顏色不變,形狀也是完整的。所以我們還要觀察葉底。”
潔白的專用茶具、秒表計時器,烘托著評審室嚴肅認真的氣氛,而評審室外,正上演著最為輕松的斗茶場景:炒茶師傅們閑適地坐在樹下的小板凳上,泡上一杯自制的茶葉,或是獨酌細品,或是和他人互相品鑒,一派熱鬧景象。無論比賽結果如何,在他們的心中,已對秋茶的出售有了信心。
初嘗清香略苦,細品甘甜壓舌,回味口感清醇,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些等過春日,盼過夏日,等到秋日的秋茶,歷久彌新后,自有一股時光的從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