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放了幾個月的紅茶,比“新鮮出爐”的紅茶要更加好喝,更甜、更醇。筆者的經驗也是如此。
這是茶葉中的內含物質發(fā)生了變化所導致的,那么下面讓我們一起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了解一下吧。
紅茶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之分,每一個種類又有著許多不同的品種,再加上儲存條件不一,因此在貯存過程中,每一款紅茶內含物質的變化總會有些許區(qū)別。
一、茶多酚
茶多酚對人體具有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就滋味來說,它是引起茶湯澀味的主要成分。
紅茶是全發(fā)酵茶,經過發(fā)酵,茶多酚發(fā)生氧化聚合等反應,一部分轉化成氧化產物,一部分未氧化,保持著原來的性質。
那么,在一年的貯存過程中,未經過氧化的茶多酚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該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見,在貯藏過程中,茶多酚含量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呈半年周期性先升后降的趨勢,貯藏4個月及10個月后出現(xiàn)峰值,在貯藏到半年時,茶多酚含量最低,僅為18.67%,1年后較貯藏前下降了12.35%。
二、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
三者均為多酚類物質氧化形成的色素,茶黃素是影響紅茶茶湯亮度、滋味鮮爽度和濃烈度的重要物質;茶紅素是組成紅茶湯色紅度、滋味濃度的重要物質;茶褐素是使茶湯“烏褐”的主要成分,由茶黃素和茶紅素進一步氧化聚合而成。
可以看出,茶黃素含量有少許增多,總體變化不大。貯藏11個月后含量最高,之后又下降。
茶紅素的總體變化也不明顯,貯藏3個月時含量最高,11個月時含量最低。
茶褐素在前4個月,變化幅度不大,從第5個月開始變化幅度開始變大,第5個月時含量最低,到8個月時含量最高,貯藏1年后總體下降了23.77%。
整個貯藏期內綜合來看,從貯藏4個月開始,茶黃素與茶紅素含量基本呈相反的變化趨勢;而從貯藏7個月開始,茶紅素與茶褐素也呈相反的變化趨勢。
這可能是因為在貯藏過程中,雖然氧化作用不像加工過程中酶性氧化那樣劇烈,但是仍極易發(fā)生自動氧化反應:茶多酚→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不溶于水的結合物。從而引起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含量呈此消彼漲的趨勢。
三、氨基酸
氨基酸是茶葉鮮味品質的主要呈味物質。在貯存過程中,其變化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1年后總體減少了15.81%。前半年變化幅度較大,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貯藏兩月后氨基酸含量達到最高,5個月時含量最低。
四、可溶性糖
可溶性糖是組成茶湯甜味的主要物質,對品質有利。其在貯存過程中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可見紅茶中可溶性糖含量總體呈下降的趨勢,并且下降幅度較大,尤其是從第五個月開始。
五、咖啡堿
咖啡堿是茶湯苦味來源的主要物質,極易溶于水,但咖啡堿沸點較高,性質較穩(wěn)定,在加工過程中變化較小。
可以看出,咖啡堿含量在貯藏過程中,前半年變化幅度較大,后半年逐漸趨于穩(wěn)定、變化緩慢。
六、水浸出物
水浸出物含量是茶湯濃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其水溶性物質成分的種類、含量及比例決定茶葉品質的優(yōu)劣。其在貯存過程中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貯藏過程中紅茶水浸出物含量先降后升再降,后逐漸趨于平穩(wěn)的態(tài)勢,較貯藏前有所降低。其變化趨勢與氨基酸、咖啡堿的含量變化趨勢一致。
七、紅茶貯藏期內感官品質的變化
該研究結果顯示為: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綜合得分來看,貯藏3個月茶葉綜合品質最好,得分最高,達90.75。
從審評術語來看,短時間的貯藏對茶葉干茶色澤、湯色、滋味以及香氣品質均有所提升,其原因可能在于短時間貯藏能促使影響滋味形成的茶多酚、氨基酸、茶黃素、茶紅素等成分含量達到較適宜的比例。
八、特別說明
以上數(shù)據(jù)參照在一定條件下,重慶市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重慶市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一款工夫紅茶的科學研究,其結果不能代表所有茶類。
總體來說,貯存幾個月后的紅茶感官品質是最高的,但并非存放久了就一定不好喝了,小編也喝到過特別棒的老紅茶。
一方面,就茶葉來說,只要儲存得當、沒有發(fā)霉、沒有變質,都是可以喝的。
另一方面,存放超過一定時間,對干茶色澤、湯色、香氣、葉底色澤會產生負面影響,但對滋味醇和度的提升有所幫助。
紅茶放一放更好喝,如果喜歡口感更加醇和、順滑的朋友,可以把紅茶多放一段時間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