桄榔

時間:2021-06-29 作者:我只想她好 來源:茶文化

桄榔為棕櫚科桄榔屬植物,喬木狀,多生于密林中,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亦為園林中良好的觀形、觀葉、觀果植物。

1 形態(tài)特征

喬木狀,莖較粗壯,高5米至10余米,直徑15~30厘米,有疏離的環(huán)狀葉痕。葉簇生于莖頂,長5~6米或更長,羽狀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0~150厘米,寬2.5~6.5厘米或更寬,基部兩側常有不均等的耳垂,頂端呈不整齊的嚙蝕狀齒或2裂,上面綠色,背面蒼白色;葉鞘具黑色強壯的網(wǎng)狀纖維和針刺狀纖維。

花序腋生,從上部往下部抽生幾個花序,當最下部的花序的果實成熟時,植株即死亡;花序長90~150厘米,花序梗粗壯,下彎,分枝多,長達1.5米,佛焰苞多個,螺旋狀排列于花序梗上;雄花大,長1.5~2厘米,花萼、花瓣各3片,雄蕊多達100枚以上;雌花花萼及花瓣各3片,花后膨大。

果實近球形,直徑4~5厘米,具三棱,頂端凹陷,灰褐色(未熟果實干后呈黑色)。種子3顆,黑色,卵狀三棱形,懸胚乳均勻,胚背生?;ㄆ?月,果實約在開花后2~3年時間成熟。

2 生態(tài)習性

喜高溫多濕氣侯,抗寒力很低,忌霜凍,遇長期5~6℃低溫或輕霜,葉片枯死。在廣州、南寧等地,正常年分可在露地越冬,特寒年份葉片有寒害,應嚴格選擇小環(huán)境種植。桄榔為森林植物,野生性尚強,忌烈日,較耐蔭蔽,幼齡期需遮蓋越冬越夏,成齡樹可耐烈日直射。

喜肥沃濕潤的森林土,粘重土地亦能生長,較耐用水濕,不耐干旱,最適于種植在森林公園內(nèi)的林蔭下,地植需挖大坎換土,施腐熟人畜糞肥或餅肥作基肥,成活以后,一般可任其自然生長。

3 分布區(qū)域

產(chǎn)海南、廣西及云南西部至東南部。中南半島及東南亞一帶亦產(chǎn);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也有。多生于密林中,也有栽培。

4 作用用途

其花序的汁液可制糖、釀酒;葉鞘纖維強韌耐濕耐腐,可制繩纜。

樹干髓心含淀粉,可供食用;桄榔粉是廣西傳統(tǒng)特產(chǎn),采用桂西南深山叢中特有的桄榔樹加工制作而成,是森林營養(yǎng)食品中之珍品。

幼嫩的種子胚乳可用糖煮成蜜餞(注意:果肉汁液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必須小心取出種子);幼嫩的莖尖可作蔬菜食用。

5 園林用途

樹形美麗, 適作園林風景樹,叢植或作獨立樹,或與景石配植。

6 食療或藥用價值

毒性

果實有毒。但果肉和種子經(jīng)煮沸、浸泡等加工后可食用,若去毒不夠,可致中毒,主要癥狀有頭暈、嘔吐、有如酒醉樣感覺[A-8]。小鼠腹腔注射10.3g/kg果實的水提取物,可見呼吸抑制、翻正反射消失,最后死亡[A-25]。

7 文化背景

本種在過去的文獻中,常把真正原產(chǎn)于東南亞的砂糖椰子又稱糖樹 Arenga saccharifera Labill.包括在內(nèi),但據(jù)我們觀察和對照早期的文獻和原始文獻后認為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砂糖椰子的羽片呈4~5列排列,指向不同方向,羽片也較寬;果實長圓形,淡黃色;此外,雄蕊數(shù)似乎較少,約50枚左右。我國福建(廈門)、廣東(廣州)、海南等省一些園林單位有引種栽培。


熱門關鍵詞